职场人:比年收入更重要的劳动成绩单(1)
来源:从化人才网 时间:2012/3/8 浏览量:302
在岁末的最后几天里,我们随意抽取了四位普通的职场人,打探他们一年劳动的“成绩单”,发现:作为社会人、经济人,他们关注收入,但他们更关注——个人视野的拓展、个人经济活动圈的扩大、个人与社会融合度的加深——在他们身上,我们清晰地看到全球化、城市化在每个人身上的印记。
比年收入更重要的——享受全球带薪培训计划
2010年,全球经济复苏,一家跨国航运公司重新设立管理培训生项目,姜婧——一位“80后”青岛姑娘有幸成为该公司全球招募的47人中的一员,而且就在家门口——青岛谋到了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。
姜婧在北京本科毕业后,曾在华为北京分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,此后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进修人力资源专业,回国后又在一家企业就职。显然,工作经验、留学经历是姜婧踏进跨国航运公司的 “敲门砖”。当然,这仅仅是一个入围 “门槛”。
“进入公司才知天地有多宽。”公司设立的seminar全球培训计划令姜婧心情欣然,“这个培训计划分为三个方面,培训时间相隔半年左右。这一全球性带薪职业培训计划非常系统、专业,培训地点设在丹麦、印度等地。2010年进入公司的47人从世界各地相聚一处进行为期两周的培训,授课老师皆是来自高等商学院的教授,我们就像是回到学校进行MBA培训、专业交流。还有,我们管理培训生通常是坐在办公室里发送‘信息指令’,有可能永远不知道集装箱的航运过程到底如何开展工作。为了让我们具象了解整个工作流程,我们还有机会跟着航运工作人员,与集装箱一起‘旅行’,蛮有挑战的。”
在外企,薪酬通常是相对保密的,对于姜婧而言,目前已将这个问题放到次要位置。“如果自己掏出一两万元在工作之余去进修,多数人会掂量再三。公司出资提供的定期带薪培训计划,给我们搭建了没有顾虑、持续充电的平台,而且增加了许多无法估量的人生财富。”姜婧告诉记者,公司还开展亲情活动,比如邀请家人参加集体活动,比如公司成立运动俱乐部,由公司出资购买健身卡等,形成一个锻炼团队。“这些活动让人感到温暖,团队的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。”
姜婧对2012年充满着新期待:“2012年,我进入结业阶段,将从管理培训生‘转’为定岗人员。或许会外派,或许会在公司的某个环节上任职。但是,无论如何,公司的平台令我信心百倍。”
比年收入更重要的——这里是国际贸易的晴雨表
29岁,王培强已经在青岛润林物流有限公司干了9年副总经理。平时,老板在诸城,王培强在位于开发区黄河路上的公司里全面负责业务。
回首过去的一年,王培强的总体感觉是“还行”。辛辛苦苦干了一年,除去包括自己在内的19个人的工资和各种开支,公司挣了120万。
虽然名字叫物流公司,润林物流的主要业务是仓储。2003年,公司在买下的25亩地上建起了6000平米的高台仓库,对外出租。
干物流、尤其是以仓储为主的物流,挣的都是辛苦钱。干了9年,这是王培强最大的感受。“干我们这行,想多挣钱就要快进快出,这样能多挣块儿装卸费。真要挣仓储费,还真挣不了多少钱。”王培强说。
说这句话时,王培强的仓库里还堆放着一个客户在2007年时放在这里的近 200吨锌矿石。“那会儿锌矿石是价格最高的时候,朋友进了货就放这里了。没想到经济危机一来,价格跌去了一大半。一放4年多,现在仓储费都要不回来,打电话都不接。”王培强说。
电话不接,仓储费要不上来,王培强说手里要都是这样的活儿,真就赔死了。还好,这样的活儿这几年就碰上了两三起。也就是因为这两三起事件,让王培强修改了相关合同条款:在原先每吨货物每天0.4元价格的基础上,增加了每超过1个月不提货,每吨货物每天再增加0.1元的条款。
说2011年感觉还行,王培强认为从物流看,贸易形势基本处于缓慢恢复的形势。因为在王培强这里储存货物的都是做国际贸易的公司,王培强说自己的仓库周转率其实就是一个国际贸易的晴雨表。
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前,公司的仓库基本天天24小时干活,高峰时一天周转的货物就能达到3000吨。到了2009年低潮时,每个月进出库的货物才1000多吨。
2011年,公司每个月的进出库货物总量都在1万吨左右。不过,王培强认为,今年的经济形势并不明朗。